本文目录
一、雪梨丫梨如何修剪
1.对于苗树质量差、长得不好的树,先别急于整形,要好好管理,先养树,暂不确定主枝。
2.目前梨树的树形是主干疏层形,梨苗定植的当年,在距地表80厘米处定于,整形带内要有6至8个饱满芽。
3.第一年冬剪时,于剪口下选一个生长向上的健壮的枝为中心干。
4.第二年冬剪时,为控制中心干过旺生长,可在好芽带前1至2个较弱芽处短截。
5.第三年冬剪时,应根据品种和生长情况,对于中心干进行不同处理。
6.第四年冬剪时,选第二层主枝的第二主枝以及第三层一至三主枝。
7.第五,第六年冬剪时,主要是选留三至四层主枝和一至三层侧枝,同时要着重对结果枝组的培养并加强对辅养枝的控制和利用。
二、雪花梨种植需要哪些种植技术
雪花梨,赵县特产,属白梨系统,俗称象牙梨。成熟后果肉细嫩,洁白如玉,似霜如雪而得名。
雪花梨,果型丰满肥大,呈卵圆或阔椭圆形,有朱砂斑点缀,色泽金黄鲜亮;果肉甘甜清香;质地细嫩清脆多汁;有早熟、质优、高产、耐储运等特点。阳春3月开花,梨乡如茫茫雪源;9月上旬成熟,金黄雪梨香飘四溢,令人目迷心醉。雪梨一般每个300克,500克的约占1/10,最大的重1750克。含糖量采收期为12~13%,贮藏后达16%。
鲜果除上市生食外,可加工制成罐头、梨脯、梨汁、梨干、梨酒、梨膏等各具风味的食品、饮料。果实中含有:脂肪、蛋白质、果酸、矿物质、碳水化合物和各种维生素,营养丰富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雪梨性甘寒,微酸”,具有“清心润肺,利便,止痛消疾,切片贴烫火伤,止疡不烂”等功能。据现代医学研究,雪梨能生津止渴,开胃消食,消痰祛风,醒酒、解疮毒等。《本草通玄》说梨“生者清六肺之热,熟者滋五脏之阴”。用梨膏、蜂蜜制成膏,是止咳化痰良药,尤适儿童服用。此外,它还是肝炎、肝硬化、高血压、冠心病等辅助治疗果品。
雪花梨用途极广,深受中外消费者青睐,久负盛名,外销29个省市、自治区和亚、非、欧、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誉满海内外。为历代贡品,是馈赠亲朋宾客或专供超级市场、举行国宴的上乘果品。
雪花梨经济效益高,是赵县农业的拳头产品。1981年,果林面积占赵县耕地面积的5.4%,收入占赵县农业总收入的15%。老梨区谢庄乡果林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3%,而收入却占总收入的70%,以乡计算人均收入为河北省第一名。南庄村1986年2500亩梨树,总产874万公斤,收入559万元,人均1749元,加上农业收入,人均生活水平达2000元以上。
1986年,赵县实现了果林县规划,全县果树20.3万亩,年产1.15亿公斤,其中梨树18.3万亩,雪花梨占70%,被国务院批准为梨果生产基地县,雪花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水果。
赵县产梨,历史悠久。据文献记载,可上溯到2500年前。《诗经》的《晨风》篇:“山有苞棣”,即棠梨,经劳动人民长期培育,发展为今天的雪花梨。
史志记载:三国到清代,千余年来梨树为分散种植,面积小,质量高。《石家庄地区地名志》载:赵州雪花梨在“南北朝时(420~589年)就成为向宫廷进贡的特产”。史籍有“赵郡、真定贡梨,洁白如雪”。据《真定府志》记载,魏文帝诏曰:“真定(辖赵州)御梨大如拳,甜如蜜,脆如菱”。明隆庆《赵州志》载:“赵州果属唯梨、杏、枣、李,擅名一时”。清同治七年(1868年)滹沱河改道,赵州东北部30多个村镇冲洪积为沙地,为种植梨树创造了自然条件。此后,北中马、南中马、大马圈、马庄、孙家庄、谢庄、安家庄、郜家庄、大东平、小东平、大寺庄、大郝庄、小郝庄、南庄、董庄、杨扈、范庄等成片栽培梨树,逐步发展。
1937年“七七”事变后,日本入侵赵县,为实施侵略之计,修筑碉堡、挖界县沟,滥砍梨树,仅1942年前后毁林200多亩,计5000余株。1947年赵县实行土地改革,广大贫苦农民分田分地,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,种植梨树积极性高涨起来,东王家庄、常信营、曹庄、任庄、东张家庄、北花邱、小寺庄、东朱家庄、东姚家庄等村也开始成批种植梨树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梨果生产,发放贷款,调整粮食果品比价,梨果生产有所发展。1949年赵县有梨果树14750亩,年产35.5万公斤,好果率10.5%。
50年代,在中共赵县县委和人民政府指导下,各乡村开始有计划地营造防风林带。1958年石津无灌渠修成通水,沙地土壤得到改造,大风沙基本控制,梨果面积扩大,是年,赵县发展到29150亩,总产达到485万公斤,好果率达51.2%。
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,“大跃进”开始,曾一度强调土地划方经营,出现毁林现象,毁林5万多株,大东平村最甚。挫伤了梨农的积极性。为此,石家庄地区专员公署亲赴大东平村调查研究,解决了毁林问题,使梨果生产向前不断发展。1975年赵县梨果发展到98个村,不仅赵县东部梨果生产在发展,而且赵县南部沿沙河两岸也发展为梨区,面积为38612亩,总产量达到3550万公斤,其中雪花梨1950万公斤。“文革”期间,片面强调“以粮为纲”,抑制多种经营,杨扈公社贤门楼四大队党支部在公社党委支持下,将800多亩沙地栽种梨果,被县委发觉,多次批评,并勒令“三天之内拔光,否则给以严肃处理”,贤门楼四大队干部、社员顶着压力,以拔掉3亩树苗移地栽植的巧妙方法予以抵制,汇报上级部门,保住了梨树。梨果年年丰收,由赵县较贫困的村庄成为全县屈指可数的富裕村。
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赵县人民政府经过调查研究,反复论证,发挥优势,1985年决定建设果林县,受到赵县人民的拥护。1986年,赵县梨果面积发展到13.75万亩,梨树达18.3万株,果品总产1.15亿公斤,其中雪花梨面积占梨果面积的70%,共12.3万亩,成为中国雪花梨生产基地县。
因雪花梨为上乘果品,现在在广西、河南、安徽等20多个省、市和地区安家落户。196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赵英慈、赵雪明引种南庄、大马圈胸径8公分以上雪梨、鸭梨树苗80株,第一年栽植,翌年赵县派技术员进京进行技术指导,现在株产果150公斤左右。
根据文字记载与调查,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,科学技术的推广、应用,种植管理梨树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。
在清代以前,采用原始、愚笨的劳作方法,把杜树的杜梨籽于春或秋末播下育秧,来年春天梨芽萌发后,随着梨树的成长,在大小梨树围着根部培土,埋成尖形土堆,用抹子将土堆外表抹光,防止步曲虫、羊群、大风等对土堆的破坏,过些天,失去了防护能力,通通再抹一遍,一直待小梨长大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始有播种杜梨籽育苗的方法。60年代以后,赵县苗圃场开始用现代化机播育苗法。
自古至今,移栽梨树均在春冬两季。分两种形式移栽。
1、灌水移栽法:首先在田地里按一定间隔距离(行距为3米,株距为2米)挖好坑,然后坑内灌水,待水渗后把欲植的杜梨树苗放置坑内,及时填好挖出的湿土,用脚踩严实,最后再覆盖上一层阳干土用于保持温度。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源较远的地块。切勿在栽植的梨树周围重砸,以防将树根损坏或不利通风。
2、栽后灌水法:即把梨树栽好后再灌水。这种方法保湿度较短,遇到天旱需再次灌水,这种方法适宜水源近的地块。
赵县梨农在长期的种植梨树实践中,根据地理环境,摸索出的挖坑灌移栽法成活率高;因风沙地水分蒸发快,坑内灌水用土填实后能形成一个保湿团,外围再覆盖一层阳松土,抗旱时间长。另外,在实践中掌握了一个植活梨树的决窍:即把树苗主干皴卷的一面朝南;娇嫩的一面朝北,采用这种阴阳置放法移载成活率更高,且好处极多。
梨树嫁接方法,在赵县始于30年代,以后逐步推广应用,嫁接方法有四种:
1、夹接杜梨树长出地面4-5公分高时,用锯子将杜树从根部锯断,再用刀把磨擦发热的部分的毛茬清除削平,将树墩平面正中劈开一道缝,再把带皮带蕊的扁片状接码插夹在梨树缝儿边上,梨接码和杜树墩缝儿上的形成层贴实,还向缝儿的另一头贴着皮层再插一个接码。夹接插上双接码是为了力保成活。这种接法,梨树根系旺,养分充足,生长快。
2、皮接用锯子从杜树根部截掉树杆,留下树墩,把锯的毛茬顺皮层部用刀削一圈,见了新茬后,再将梨接码尖接皮部削成一个台,然后把削好的码插进杜树墩皮层和木质之间。此法适宜较细的杜树,沿着树墩周围皮层可以同时插进数根接码,保活成效大。
3、偷接一般用于已经接过的成树上,目的为了改变梨树的品种。接法是:在成树主干上用刀斜割一个鱼鳞口,深度掌握内割断皮层顶住木质层,把接枝削成马蹄形,沿马蹄形斜角部分用刀转一遭,切断保护皮,莫伤真皮,将接枝插入鱼鳞口内,使内层真皮和母体的皮相接生长即成。
以上三种接法,应注意插好接码后,需用榆皮粉加水拌成膏状,涂敷在接码部分,裹上棉花老套,埋在土堆上,和包扎伤口一样,保护接码与树墩粘连生长。
4、芽接自50年代末开始推广的一种新的嫁接法。它是把杜树的树杆上割一个丁字口,把梨树枝上的芽剥离拿掉,夹在丁字口内,用带子缠绕匝紧即成。接法方便,不用等杜树生长三四年,一二年的杜树就能嫁接,挂果期早收效快。
1、护苗根据有关资料记载,民国以前,赵县东部梨区,遇有大风,地势发生变化,丘成洼,坑变丘,树苗埋入沙丘,梨农辛勤劳动成果随着风沙付水流。随着生产实践人们逐渐摸索出在梨树周围利用栽杆子、插柳子、种荆棘、植卜卜丁(它与紫穗槐进似,但不如些穗槐坚韧)防风沙、护树苗的办法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有计划地在梨树区种植防护林,保护梨树正常生长。1958年石津支渠修成,加之对梨区进行治沙、平丘、改良土壤,建造梨园等,使护苗技术不断进步。
2、除虫清代以前,为了梨果丰收,晚饭后,梨农全家提着灯笼到梨树地围着梨树转圈捉梨蛾,为把虫害消灭在最低限度,部分虫子爬到树上危害花、叶时,人们就用杆子打下来踩死。及至小梨长成,合包叶虫把梨叶卷成一个圆筒危害时,人们用高木梯子、高杆钩夹摘除,全凭双手除虫,付出劳动极大,效果甚低。1940年,从外商那里购买了一种简单除虫工具——水枪,长七八尺,擀面杖粗细,枪膛放入菸叶秸和肥皂水,人攥着水枪杆上下拉动,喷出两丈多高的水雾,喷治腻虫、弓腰蛆等虫,既省力,除虫效果又提高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共赵县县委和人民政府,注意改进除治梨树虫病工作。1958年开始采用化学药剂防治,从此结束了梨农艰苦的手工除虫历史,危害猖獗的梨星毛虫、梨刺蛾、梨步曲、梨疣蛾等虫害得到控制。自60年代后,采用机械化除虫,开展综合治理,效果更高、更好。
此外,自古至今仍沿用掰梨狗(在树枝嫩梢部分虫害结聚成脂肪状的疙瘩)、掰小老虎(梨蝎子的幼虫、像蓖麻子状的硬壳贴在树枝嫩梢上)、刮树皮(聚集虫卵的皱老树皮刮下用火烧掉)等手工方法除虫卵,促使梨树正常发育。
3、整枝民国前,在冬春两季用刀或锯子去掉枯死的枝条,既利梨树生长,又可防止传染病蔓延;或为使梨枝均匀分布,枝杆向四方延伸,用吊砖、砸桩的办法强制枝杆垂下,以改变梨园的树体、群体结构,树形美观,挂果率高。1957年赵县在谢庄建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果林技术站,是年5月,石家庄果林研究所、昌黎县果林研究所派李颖、王必魁到郜家庄蹲点,站所合一搞实验,破天荒地开始了按照科学管理办法,共同推广新技术,整形修剪,疏花疏果,用药、施肥等。1974年赵县果林站王国安在总结1957年推广新技术的基础上,在安家庄村1.15亩梨园内进行雪花梨高产栽培管理实验,连续7年亩产超5000公斤,最高时亩产达8744.5公斤,1983年获河北省科技成果4等奖。为进一步验证新技术推广的可靠性,果林站又搞了1000亩实验和2715亩技术推广对比实验。实验结果:1000亩大树区平均亩产4126公斤,幼树区平均亩产2106公斤,居全国先进水平,1985年获河北省农业发展研究4等奖和省林业科技成果2等奖.丰收的实践教育了梨农,赵县果林管理站在县委、政府支持下,通过召开现场会,举办科技培训班,印发新技术宣传资料,创办赵县果林技术学校等办法,培养了果林技术员187人,技术骨干5800多人,从县到乡(镇)、村建立了三级科学技术网。从而结束了千年梨果难以解决的大、小年问题,为梨果增产、稳产、高产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。
4、疏花、疏果始于1957年即在梨花盛开期,根据梨树生长强弱大小,按花的距离大致定位,一般雪花梨26.66厘米左右间隔留一果台,疏掉的梨花约占梨花的2/3。疏果是在疏花的基础上,果实已成衣扣般大小时进行的。把稠密的果实或果形不正的采下既能提高产果率,又能提高果品质量。
雪花梨是含水份较丰沛的水果,自古至今收梨十分当心、谨慎,摘梨前要剪指甲,以防掐伤梨果;摘梨时不能捋、揪;不能把梨果的把折断;卸梨要卸净;摘下后要轻拿轻放,以防止把烂、坏梨,影响储藏期。
根据调查、考证,清末以前,储藏保护梨果的传统方法,多为以下几种:
梨卸下后,就地码成高60~70厘米高,3米多宽,长短不等的梨堆,小者500公斤,大到5000公斤不等。码好后用苇芦席覆盖,放至封冻前。
封闸,即是打成桩,沿桩镶上秫秸箔子如池形;封囤,即用苇席圈成圈,形似粮囤。这种方法在树林地内或地窖内通用,只是地窖多一道手续,就是就地开沟,沟内不能灌水,沟上边铺上箔子,再封闸、圈囤。窖内梨果可放到来年春季。
在水井半腰掏挖一洞,放置一篮半篓,储存量小,保鲜时间长,能保存到第二年梨果长成核桃大小时。“梨见梨烂成泥”的俗语即出于此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为了发展梨果生产,增加梨农收入,不断改进传统的储藏保鲜技术。自60年代南庄建成第一座高烟囱冷库(在高烟囱跟部通往根据温度和空气湿度,装有调节温度的开关门子的地下梨库),经天津有关部门测试达到国家冷库标准,可储梨1000吨,保鲜到次年4月中旬。从80年代始建装有制冷设备的冷库,自然通风,保持恒温在0~1℃之间。到1987年建成冷库138座,土库400座,每座冷库储梨量在1250~4500万分斤,年总贮存量5500万公斤,达到现代先进水平,结束了储梨难的历史。
清代前,梨农自产自销,或小商小贩挑担、肩扛、推车赶集在赵县串乡叫卖,或在邻近诸县销售,最多的是销往高邑。加之交通工具落后、道路难行,销量很小。民国年间,运销的工具多是独轮平盘小推车、铁轮大车等,由于交通工具笨重、道路闭塞,两匹骡马拉车,只能装500公斤左右。日行20多公里,外运不出,内销不畅,加之战乱,粮梨比价悬殊,1.5公斤梨换不了半公斤米,丰歉年难保,梨农生活非常贫穷。30年代始有外商于梨树开花时节前来订货,但销路也极可怜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为解决梨区的运输、销路问题,从1956年起先后修成石(家庄)油(坊)赵(县)藁(城)、束(鹿)赵(县)、赵(县)元(氏)、赵(县)高(邑)、赵(县)沙(沙河店)等油面公路,乡(镇)之间铺设了油面路,村村能通汽车、拖拉机,交通方便;从1963年起开始外贸出口,年出口量由100吨增加到8000吨,开始取名蜜梨,后改为天津蜜梨、向阳蜜、天津雪梨、天津鸭梨、由天津口岸转运出口外销。内销每年由商业部牵头,举办果品副食定货会,运用荆篓或梨箱,用汽车、火车装运,及时销往全国各地。赵县工商局在梨乡有计划地增设固定成型市场5处,道口,路边设集散网点47处。使旧社会外运不出,内销不畅,白白烂掉梨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。
梨果加工处理始于民国时期,30年代初期,梨农才始用把梨切成片晒干,冬春泡茶用。1958年赵县谢庄、杨扈建成了两座果干厂,把梨切片,在室内用火烘干,制成梨干出售。1986年赵县有梨汁、梨脯、梨罐头、梨干、梨膏、梨羹等梨果加工厂22个,加工能力可达1500万公斤,增收利润150万元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